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溪水 苏雪林)苏雪林的溪水赏析

编辑:四季 发布于 2022-11-20 20:50:07 共24人阅读 分享到
文章导读

苏雪林在现代文化界是一个争议巨大的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她的一生像极了一个巨大的不可调和的悖论,青年时期那个风云变幻时代在她身上刻下了深刻烙印,成了她身上背负的沉重十.

苏雪林在现代文化界是一个争议巨大的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她的一生像极了一个巨大的不可调和的悖论,青年时期那个风云变幻时代在她身上刻下了深刻烙印,成了她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如影随形地跟随了她漫长的一生,终其一生百年之光阴也未能彻底挣脱,直至如今依然被人们议论纷纷。


一场徒有虚名的婚姻

苏雪林出生于1897年,祖籍安徽黄山岭下苏村,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潺潺的溪水穿村而过。

她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受诗书传家的古训的影响,加上他父辈思想相对开明,所以苏雪林从小在文化教育方面比起同龄女子来说算是幸运的。不过,她也有着那个时代女人难以超越的悲哀,那就是缠脚,这几乎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象征。

她的读书生涯相对来说比较顺水顺风,1915年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读书,毕业后在母校附小教书,1921年赴法国留学,修习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由于水土不服,1925年提前回国。

在“女大当嫁”的传统习俗下,读书期间,她的家庭就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尽管她曾经极力抗争,但却最终还是屈从了家族的意志。回国后不久,就与未曾谋面仅仅通过书信交流的张宝龄在岭下老家,当着重病的母亲的面举行了婚礼。不久之后,她的母亲便与世长辞,随后她便随新婚不久的张宝龄回到上海的夫家。

实事求是的说,出生于富商之家的丈夫张宝龄也并非泛泛之辈,曾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修习造船专业,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这与生性浪漫的苏雪林之间在观念、情趣等各方的差异有着天壤之别。

门当户对敌不过情投意合,他们的结合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而且对二人来说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悲剧。

新婚燕尔,他们算是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当时苏雪林在苏州景海女子师范中文系主任并在东吴大学兼课,随后不久张宝龄辞去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工作应聘到东吴大学担任工程学教授。这种相聚的幸福来得快也散得更快,夫妻二人之间没有一丝共同语言,一开始还能够互相体谅,但很快双方理念上的不同就像齿轮中的沙子一样,越发折磨着彼此,甚至一度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但苏雪林骨子里还是背负着传统的枷锁,对从一而终的名声的看重是一个方面,同时她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束缚了她不能离婚,于是两个不相爱的人就此磕磕绊绊地势同水火地过着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

在这期间,苏雪林以他们的婚姻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散文《绿天》,讽刺的是,这种幸福的幻觉很快便支离破碎,以至于她后来自嘲地称之为“美丽的谎言”。张宝龄尽管是接受了新式教育,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者,而且不满于苏雪林用自己的薪水接济娘家人。

两人婚后三十六年间,同居不到四年,这种畸形的婚姻看起来匪夷所思。不过苏雪林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张宝龄也有他自己的事业,两个在各自领域十分优秀的人却在一段无爱的婚姻里空耗了一生时间,在牵强的成全中为难了彼此。


一曲没有对手的骂戏

对许多人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对苏雪林在文学、学术和绘画等领域的所取得成就显得十分陌生,而是对她在鲁迅死后一致持续不断的以“反鲁”为己任,直至1967年集结出版了一本《我论鲁迅》的书。

尤为被人诟病的是,苏雪林在鲁迅生前以学生自谓,1928年她的第一部作品《绿天》出版后,她很快就送了一本给鲁迅,并在扉页上恭恭敬敬的题写了“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7.4.1928”的附言。

应该来说,此时的苏雪林是对鲁迅极其尊重和崇拜的,对鲁迅其人其文推崇备至。但转折点却源于同年的一次聚会,这也是苏雪林第一次见到偶像鲁迅,在1928年7月7日。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设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苏雪林也参加了这次聚会。这次聚会上鲁迅并不怎样待见苏雪林,不仅没有同她握手,只是象征性地点头示意,据说就是因为这次聚会,在苏雪林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病逝后,不到一个月后的11月12日,苏雪林就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骂鲁”生涯。即使在苏雪林一生最尊敬的胡适先生的劝诫下,苏雪林却依旧不依不饶地置若罔闻而将“骂鲁”进行到底。

按常理推论,鲁迅在聚会上与苏雪林见面时,对苏雪林不熟悉是肯定的,但此前印象不好也是有据可查的,比如1928年3月14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里就这样说道:“中国文人的私德,实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一动也不敢动。白璧德and亚诺德,方兴未艾,苏夫人(指苏雪林)殊不必有杞天之虑也。该女士我大约见过一回,盖即将出‘结婚纪念册’者欤?”鲁迅的态度确实值得耐人寻味,究竟是何原因已不得而知。

不过,从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来看,肯定有着她自己的思维逻辑“路线图”。尽管苏雪林此前十分崇拜鲁迅先生,但这种崇拜肯定是有着现实的甚至带有功利性的因素,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而从苏雪林的个性特点来看,倔强又懦弱、勇敢又胆怯同时又十分爱好面子是她典型的性格特征,这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也正是如此才导致她在鲁迅去世后才大张旗鼓地以“泼妇骂街”的姿态口不择言的呈口舌之快而“骂鲁”到底,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苏雪林对鲁迅的心态是矛盾的。她真正在内心中所推崇热爱的人比如胡适、杨荫榆等人都曾经被鲁迅骂得体无完肤,胡适自不必说,而杨荫榆也是苏雪林的授业恩师,在1925年左右的北京女师大的风波中开除了刘和珍、许广平等学生,但学生们却最终在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下,逼迫杨荫榆最后黯然下台。在那个时代,理念之争其实很难用善与恶一言以蔽之,杨荫榆由于在抗战期间不愿出任伪职且多次抗议日军暴行,于 1938年1月1日被日军杀害,时年54岁。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的就是苏雪林的留法同学兼好友孙福熙(孙伏园之弟),也是一位散文家和画家。据说在1928年的那场聚会中鲁迅对孙福熙一直批评不断,这应该也给苏雪林心中留下了另一重不好的影响。而鲁迅其实一开始对留法归来的孙福熙提携有加,孙的第一本散文集《山野掇拾》就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鲁迅先生的初版的散文集《野草》、译文集《小约翰》的封面就是孙福熙所设计的。但从1927年下半年起,鲁迅先生对孙氏兄弟的看法有了转变,关系渐渐疏远,1929年3月之后鲁迅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孙福熙。这种关系的疏远有误会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观点之别。

其实鲁迅与苏雪林之间并没有过多交集,但从这些恩怨往事来看,极有可能苏雪林对鲁迅的心态一开始就是矛盾的,一方面苏雪林对鲁迅是崇拜的,但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有有点难以言说的隔阂。在这次聚会之后,苏雪林还曾写过评述鲁迅文学成就方面的文章,比如1934年《国闻周报》上发表《<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曾这样写道:“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但这仅仅只是从文学上而论了,再也没有前期那种五体投地的全方位崇拜了。

苏雪林这个人,性格中有好斗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晚年时十分提携琼瑶,在琼瑶饱受批评的时,曾经写了一篇《永远莫放下你这支笔——给琼瑶》为之加油打气,据说还对批评琼瑶的“盟主人物”李敖很不爽,称其为“冷冰冰咬人一口的疯狗”,由此也可见她性格之一斑。又如她一生极力维护胡适,几次因为胡适而著文与人对骂,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还由于不满唐德刚对胡适的不敬的评价,写了一组文章痛骂唐德刚,最后结集冠名为《犹大之吻》而出版,而且广送友人。从这几件是来对照分析,或许也可推断她“反鲁”的立场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是因为鲁迅冷淡她这一个孤立的原因吧。


一个著作等身的老人

苏雪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享年102岁,当得上“文坛的常青树”之誉。

就事论事而言,苏雪林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不应该武断地被抹杀和一笔勾销,而且她自始至终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她在抗战中的的一次“裸捐”成为当时的美谈,1932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当时身在上海的苏雪林将她出嫁时的3000元嫁奁,连同自己十几年来省吃俭用所攒下来的积蓄,换成两根金条计51两黄金全部捐出,支持抗战。与此同时,在抗战期间,她还专门创作了《南明忠烈传》一书,以古励今鼓舞抗战士气。

仅就文艺创作而言,上世纪三十年代,苏雪林就以其文学成就被时人称道,与冰心被人合称为“冰雪聪明”,在武汉大学时与文学院院长陈西滢的夫人凌叔华、外文系教授袁昌英尊称为“珞珈三杰”,从这些时人的褒扬中可以看出苏雪林在文学创作中的确有过人之处,其实它的散文篇什如今看来亦不失有一种民国范儿,有一种从容自若的大家气度。

而纵观她一生的创创作,她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早在年轻时代,她的学术成就在同辈中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她1927年写下的《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这篇论文如今读来仍有其不可忽略的学术价值。而她对屈赋的研究更是她在学术研究上的代表,在整体把握和细节探索中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煌煌巨制《屈赋新探》一书共计180万字,可以说是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个高峰。此外她还写下了《中国文学史》《辽金元文学》《唐诗概论》等数十种学术著作。

由于历史原因,更由于她的“反鲁”立场,对苏雪林在文艺创作上的成就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不过就文章特别是散文创作来说,苏雪林的成就还是值得称道的,他的散文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有着较高的文艺价值,撇开她那些与人对骂的文字忽略不计,在散文创作上她那种娓娓道来不愠不火的文字的确有一种大家风度和民国风流的气质。

她一生中创作了几十本书籍,大约两千万字的篇幅,这样的成就一是得益于他的高寿,同时也与他的勤奋分不开的。

苏雪林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由于“反鲁”几乎一生都被人标签化的解读,而其实这远非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总结陈词。她的性格和人品绝非这种单向化的解读可以所涵盖的,他的性格中的谦逊、淡泊、内敛的一面更多被人所视而不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苏雪林性格中最真实的一面并不为过。在苏雪林的家乡岭下村的诸多老人的记忆中,苏雪林骄傲不顺的一面中更有着慈祥而宽厚的一面,她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简朴,甚至连写信都锱铢必究是否超重,但对家乡亲朋故旧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这种个性也是她婚姻不幸的一个因素之一,她一直接济自己的姐姐和嫂子,就像她一致耿耿于怀的那样:“钱是我教书所得,并未用他一文,他却妒恨得像心里有火燃烧一般,刻难容忍。世间竟有这样的男人,实为罕见!”

苏雪林画作

除了文学成就之外,他在绘画上的成绩也颇值得一说。她在绘画上的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从她创作的画作来看,她的绘画与传统绘画有着和而不同的味道,讲究透视,但在笔墨技艺上与传统绘画又有着一直的情趣追去,既延续着文人画特点但又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在上世纪一九九四年,她出版了《苏雪林山水》画册,并且寄给了冰心、萧乾、钱钟书、杨绛、舒乙等一批好友故旧,时年已经九七高龄。

1998年5月,苏雪林曾经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看望了苏氏宗祠及以及她少年时代读书的海宁学舍,已是百岁高龄的苏雪林百感交集。此后不到一年的1999年4月,苏雪林病逝于台南成功大学,按照她的遗愿,骨灰安葬于老家永丰乡岭下凤形山,伴着她挚爱的亲娘的墓。

家乡的人们还为她塑造了一尊铜像,屹立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


苏雪林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让人不解和唏嘘的地方。不过桥归桥路归路,她对鲁迅的态度让人诟病不已确实有咎由自取的地方,但“反鲁”并非她一生的全部,除此之外,她在文艺方面所取得成就也大可不必由此而一笔抹杀,也自有其独到而出色的地方。

本文"(溪水 苏雪林)苏雪林的溪水赏析",为东南医疗网搜罗发布,欢迎分享!感谢查看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溪水 苏雪林)苏雪林的溪水赏析由用户上传并发布。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2011- 东南医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7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