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生态版图搭建(邮储银行金融发展措施)

编辑:东南三拐 发布于 2022-05-19 04:17:47 共1551人阅读 分享到
文章导读

“供应链千条万条,摸不透,全都是白条。邮储银行算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老革命’,如果非要总结经验,其实就‘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条,先有供应链,再有金融,最后才是数字化,重要顺序不能颠倒。”5月8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当前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建设”内部研讨会上,邮储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吴之.

“供应链千条万条,摸不透,全都是白条。邮储银行算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老革命’,如果非要总结经验,其实就‘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条,先有供应链,再有金融,最后才是数字化,重要顺序不能颠倒。”5月8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当前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建设”内部研讨会上,邮储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吴之雄在主题发言中表示。

吴之雄认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交易环节对金融支持的实际需求,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基,也是营销拓户的切入点。要让产品与关键场景深度绑定,只要客户不离开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景,就离不开银行的产品服务。同时,要高效完成核心任务,如上游采购环节,核心任务就是核心企业确权、供应商收款,那么银行就应当聚焦这个任务,帮助企业用最小的成本、付出最短的时间来完成。

会上,平安银行(000001)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网商银行供应链数字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牛学峰也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银行(601988)原行长李礼辉、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骆絮飞点评。100多家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200余位代表在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吴之雄发言全文,已经本人审核。

不忘初心 深耕产业 跨界融合

稳健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进程

文| 吴之雄

尊敬的李礼辉行长、骆絮飞主任,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新金融联盟提供的宝贵平台。我2020年才到交易银行部工作,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新兵”,所以特别珍惜这次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学习的难得机会。下面我围绕会议的主题,结合邮储银行10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波折起伏、教训经验,以及自己这两年所思所悟,抛砖引玉,谈三个方面,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教训与经验

教训先于经验,是因为“昨天的艳阳晒不干今天的路,但昨天的大雨却能打湿今天的鞋”。邮储银行算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老革命”、先行者。早在2012年,我们就在“一大一小”的客户战略下,提出“从两头到中间,供应链金融一线牵”的思路,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但“老革命”刚上路就遇到“新问题”,遭到市场“暴击、毒打”,不良率最高达15%。

回头看,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些教训是常识性的,历久弥新,现在依然不过时,依然适用。

一是,大干快上,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和传统公司信贷业务比起来,供应链金融相对复杂,需要更专业、更稳定的队伍,需要更审慎、更稳健的授权。早期我们显然低估了供应链业务的风险,贸然将开办权限下放到了分支行。除传统的保理业务外,还开展了动产质押、保兑仓等更复杂的业务。

二是,舍本逐末,重“金融”,而不重“供应链”。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如果一定要分“本末”,毫无疑问,供应链是“本”,金融是“末”。作为金融机构,早期我们“自然而然的”更重视金融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缺乏对行业、对“供应链”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导致在行业性风险下,“供应链金融”这种“鸭子脚板一大串”的模式,不但无助于控制风险,反倒是放大了风险。比如,在钢贸行业,我们也栽了跟头,有些风险项目现在还未处理完毕。

三是,主次颠倒,没有牢牢抓住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最核心优势,在于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增进,实现对其上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早期展业时,我们没有牢牢抓住核心企业这个“1”,而是由“N”反向发起,从融资企业切入,不但效率很低,而且蕴含了极高的风险,尤其是欺诈风险。

四是,容错不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供应链金融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发展供应链金融,方向是正确的,业务是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考虑到“方向的正确性、业务的创新性、道路的曲折性”,必须要有坚定发展的决心,必须要有此志不渝的探索,也必须要有更大程度的容错。但因早期业务的风险,不少基层业务骨干被严厉追责问责,口口相传,惯性思维,视“供应链为洪水猛兽”、谈“供应链色变”,“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队伍不好带了,业务自然就不好干了”,导致供应链金融发展停滞多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训是最好的教材。2020年,我们重建了供应链金融团队,聚焦重点行业,携手核心企业,深耕数字供应链金融。2021年,我们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超过3,000家供应商或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业务规模年增400亿元,较年初增长87%。即使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近两年仅有1笔新增不良,目前我们不良率还不到0.1%。如果非要总结经验,其实就“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条,先有供应链,再有金融,最后才是数字化,重要顺序不能颠倒。

一是行业聚焦,吃透相关行业的“供应链”运作。供应链千条万条,摸不透,全都是白条。我们从“多链作战、遍地开花”,转向“重点行业、优势区域”。首先是结合产业研究,选准主攻行业,选准“赛道”,摸清“供应链”运作规律,找到痛点和难点,制定行业解决方案。其次是找到产业优势区域,在行业低点果断介入。比如“山西的煤,河北的钢;湖南的工机,东北的粮”等等,都是我们已重点开拓并将继续深耕的“供应链”。“重点产业+优势区域”的组合,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最后是顺“链”摸瓜,锚定核心企业,在行业解决方案基础上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综合化的合作方案,形成获客、转化、留存的全链路闭环,实现圈内客户的批量拓展。

二是聚焦产品,重点发展与业务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行业研究,我们追求“少而精”。产品研发,我们追求“简而美”,更重视产品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不追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比如,针对上游融资场景,以在线平台保理产品为抓手,基于可拆分流转电子债权凭证,围绕核心企业,为多级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服务,目前这依然是我们最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又比如,针对下游融资场景,以融资租赁保理产品为抓手,结合工程机械“以租促销”的行业特点,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再比如,与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合作,通过融资租赁保理产品,为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帮助项目业主方节约财务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三是聚焦风险,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第三方平台多是经营渠道、经营场景的机构,而我们是经营风险的机构。这与第三方平台迥然不同,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点。我们自建了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核心系统“U链供应链系统”,实现核心企业线上确权。使用大数据审核、贸易背景智能审核、发票云查询、AI分析对比等技术,全面提升业务处理水平、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业务操作风险,防控主体信用风险。

二、 问题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可以说是进入了瓶颈期,上面是监管机构“擂鼓催战”,下面是小微企业“热情期盼”,中间是第三方平台“摩拳擦掌”、核心企业“盆满钵满”,和金融机构的“意兴阑珊”,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三心”。

一是,一些核心企业迷失“初心”。

理论上,对核心企业而言,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稳固其供应链、产业链。

实际上,核心企业要么不愿配合承担应尽责任,比如确权、到期付款、按期发货等。要么将重心放到“金融”上,一边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人为拉长账期,在美化报表的同时,构造出大量应付账款;一边又利用数据和信息优势,要么自建平台“单干”,要么和第三方平台、融资中介等一起做“生意”,赚取供应链上企业实付成本、金融机构实收利率之间的差价。二者“互相催化”,有时候不但无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反而助长了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是,一些合作机构缺乏“诚心”。

对银行而言,若不能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增进进行风险控制,要么按照主体信用贷款的逻辑来评价融资企业的风险,但这就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便捷高效的优势;要么自行收集各种间接证据,但这确实不是银行的特长;要么引入并整合各类第三方数据,开展大数据风控,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由其提供专业的风控服务。

虽然第三方机构对自己提供的数据质量、风控服务等信心满满,但基本都不愿意向银行开放其原始数据和风控逻辑等,更不愿意与银行共担风险。这往往被风险厌恶型的银行认定为缺乏“诚意”,不敢放心合作。尤其是在部分零售业务中,近期银行同平台合作开展的信贷业务集中暴露了大量风险,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显著影响了互相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一点上,第三方机构和银行要互相照顾彼此的关切和顾虑,通过签署保密协议、共担风险(比例另说)等方式,增进互信。

三是,一些银行机构失去“耐心”。

其一,直接收益大幅下降。历史上,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供应商贴现价格普遍在5%以上,8%以上不在少数。线上保理普及后,融资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年期LPR上下。分支行为完成中小企业贷款考核指标,充分利用FTP减点50BP以上的政策,进一步拉低直接保理的利率,部分接近3%,甚至低于直接向核心企业发放贷款的利率。当然,降低的融资成本,只有部分被中小企业享受到,更多被核心企业、平台机构、融资中介等共同分割。

其二,综合收益非常有限。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更加关注业务办理实效,金融服务需求普遍聚焦于结算、融资环节的关键点位,追求“一键式”服务体验,操作“能简则简”。银行希望借助单一产品撬动客户,然后其他业务跟上、全方位开发的打法逐渐失效,传统意义上的“综合营销”难以落地。

其三,业务成本越来越高。大型核心企业普遍跨区布局自身的供销链条,银行需相应采取“一家做全国”模式来办理供应链业务,需要协调主办行、协办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加上越来越强调属地管理的监管政策,这种跨区域服务的操作成本、合规成本都在提高。尤其是创新业务,有时A地监管无异议,其他地方监管则不行,一通报,基本就无法继续探索了,前期形成大量沉没成本。

其四,合规风险居高不下。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障交易背景真实性是一条生命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较大的现实困难。

各家银行的交易信息不能共享,同样的交易背景可在不同银行分别融资,单一机构无从核对;出现跨多家银行账户的资金回流现象时,单一机构也无法从单一账户的流水数据中发现风险;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查询到的多是非结构化的文字描述,缺乏统一规范,必须依靠人力逐项阅读;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只能查询发票真伪,不能登记融资信息,难以避免一张发票重复融资;各行业的交易习惯区别较大,签约、下单、发货、开票的方式、节奏大相径庭,在缺少核心企业支持的场景中,银行依靠自身力量审核把握交易背景真实性的难度很大。

虽然,各家银行开始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资产表面信息在传输流转过程中的不可篡改和伪造,降低了业务操作及单据表面真实性风险,但仍无法规避资产底层信息造假或重复融资等问题,交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依然存在,这是金融科技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的“蓝海区域”。

三、 思考与建议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但这有前提,前提就是“方向正,步伐稳”。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五个“不能”和四个“立足”。

一是不能“泛化”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为一个产品门类,供应链金融有其边界,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解释,把各类业务、各类主体、各类用途都往这个概念里装。现在“产业链供应链”概念很热,好像没有什么不涉及供应链,但凡涉及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好像都是供应链金融。没有边界就没有约束,没有约束,就容易出现风险。

二是不能“异化”供应链金融的初心。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为供应链整体的稳定高效运转提供服务,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变成市场主体利用优势地位牟利的工具,更不能成为损害小微企业合法利益的“推手”。

三是不能“弱化”核心企业的责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责任,更应该是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尤其是央企、国企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自身的产业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核心企业应当承担其在供应链金融交易结构中应尽的责任,比如确权、付款、按期发货等,这是良好商业信用的体现,也是各方互惠共赢的基础,不能弱化、也不应纵容其弱化。更不宜盲目倡导“去核心企业化”,这会大幅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成本,进而增加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不能“虚化”交易场景的应用。供应链金融一定要抓住上游供应、下游销售这些核心的交易环节,把场景做实,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交易需求做实,把还款来源做实,不能为了推新业务、新技术而去扭曲原有的交易习惯,更不能虚构交易场景。

五是不能“神化”数字化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数字化可以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插上翅膀、提供助力,但我们应始终牢记,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进程中,供应链是基础,金融是关键,数字化只是手段。本末倒置,定会滋生更大风险。

如果说五个“不能”是我们的红线,那么四个“立足”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牵引线。

一是立足现实,回归初心。

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地缘政治冲突和新冠疫情轮番考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通畅运行是全球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是市场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初心。

实事求是得讲,目前商业银行在场景搭建和运营方面,在运用大数据方面,和头部互联网机构还有不小差距。所以,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客群基础、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打法和风控策略。作为国有大行,更应当立足实际,注重发挥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既要借力打力、沿核心企业的供销网络注入金融活水,提供普惠服务;也要昼警夕惕,守住不帮助核心企业借此牟利、不损害中小微企业合法利益、不增加产业链整体交易成本的底线。守住这个底线,就守住了我们的初心,业务才能行稳致远。

二是立足产业,提升能力。

对风险的识别、缓释和定价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长期看,我们控制风险,不能只依靠核心企业承担的无条件付款责任,还要从产业经营、供应链运转的本源出发,不断提升“三大”能力,把控住实质风险。

其一,扎根产业看风险的能力。银行不能作壁上观,而是要深入企业日常经营的具体交易环节,更细致的掌握产业运行的底层逻辑,怎么筛选客户、怎么识别虚假交易、怎么保障到期还款,都得站在产业场景里寻找结论。以前我们的客户经理总去找企业的财务部、融资部,后续我们做供应链,还得去找企业的采购部、销售部,跟他们一起跑市场,才能把业务跑出来。

其二,挖掘数据算风险的能力。银行体系内沉淀了大量产业链运转的底层数据,这是宝贵的财富,但未能有效匹配运用。我们要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把这些数据挖掘出来、运用起来,转化成信用,并尽量使用自动化流程来提高效率,才能匹配企业的实际需求。

其三,监管资产控风险的能力。通过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银行可以有效管控设备、存货这些动产,平安银行等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以后还能管控企业在元宇宙里的资产、NFT资产,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测算这些资产能带来的现金流入,以此来充分挖掘企业表内存货、设备、应收款、知识产权等有形、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盘活融通,作为融资安全的保障。

三是立足需求,无感融入。

这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重要理念。张小龙讲解微信的设计理念时提出,希望给用户提供“用完即走”的产品体验,公众号、小程序都体现了这种轻量化的产品设计理念。虽然“轻量化服务”与“用户粘性”看似矛盾,但其中又蕴含着统一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需求”——产业链中的关键交易环节对金融支持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基,也是我们营销拓户的切入点。

其一,要让产品与关键场景深度绑定。比如,汽车主机厂下游的经销商都要在DMS系统上下订单、采购整车,那这个场景就是银行的必争之地,如果能把融资结算服务集成进去,就抢占了营销的高地,只要客户不离开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景,就离不开银行的产品服务。

其二,要能高效完成核心任务,比如上游采购环节,核心任务就是核心企业确权、供应商收款,那么银行就应当聚焦这个任务,帮助企业用最小的成本、付出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不能东拉西扯、按照流固贷的传统逻辑去处理。

其三,高度集成、快速部署。用户不会去管银行内部融资结算、表内表外、对公零售这些业务分类。银行应当主动打破内部的条线“竖井”,整合各类产品服务,以用户需要的结果为导向,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务,还必须打包形成标准化的SDK或是API,方便快捷部署、迅速占领市场。

四是立足创新,跨界融合。

在新经济领域流行一个概念,叫做“边缘创新”,指的是用另一个领域的方法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我认为供应链金融,尤其是在供应链信贷领域,也可以搞一搞“边缘创新”,玩一玩“跨界”,换个思路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比如,将投资银行领域ABS的多层风险分担机制,引入到交易银行的保理贷款业务中,从看企业、看担保到看产业、再到看资产,从整体着眼管控风险,便于控制贷款不良率,提升分行业务积极性;又比如,将小微企业线上授信审批模型,引入到供应链业务中,结合小微企业线上授信的便利性和核心企业确权的增信作用,来解决核心企业愿确权保真、却不愿占授信的问题;还比如,用对公的供应链产品来解决零售端获客成本高、资产质量不可控的问题,打通B端和C端,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做,等等。

今天,不少监管机构的领导在线,最后顺带夹点私货,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监管牵头,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优化供应链金融的骨干基础设施;二是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给予更大的包容,对方向正确但模式上、操作上可能与现行监管政策不相符合的,可让“让子弹再飞一会”,多点建议,少点通报。各位领导、同仁,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方兴未艾,期待共同探索、共同进步。以上仅是个人的粗浅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NF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近百场,议题涵盖数字金融、数据治理、资产管理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理事单位的合作共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2011- 东南医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7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