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健知识

人参进补的正确食用方法详解

编辑:环球小二 发布于 2022-04-06 15:44:20 共17人阅读 分享到
文章导读

作为补药的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中医认为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除烦等作用,可广泛用于气血两虚、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久病体虚、惊悸失眠等症。实验研究证明人参还有下列作用:1.具有.

  作为补药的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中医认为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除烦等作用,可广泛用于气血两虚、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久病体虚、惊悸失眠等症。实验研究证明人参还有下列作用:

  1.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

  2.能解除酒精、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的毒性,可防止因长期服安眠药等药物而产生的毒副作用。

  3.人参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双向调节作用,对过度兴奋的神经具有安定作用,适用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同时对抑郁症的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

  4.人参有一定的抗癌、防癌作用,能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

  5.能显著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对易发生感冒的患者或易发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6.动物实验表明,人参能提高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服用过人参的动物更能适应严寒、高温、射线、细菌、病毒等的干扰和侵袭。

  7.人参可双向调节血压,能使人的血压趋于正常。某些品种的人参(如野山参)还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救,如临床常用的“独参汤”、“参附汤”就是专门用来抢救心衰患者的。

  8.人参还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可以促进消化、增进吸收,同时对肝脏、肾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那么如何选购人参呢?

  人参的种类很多,从产地上可分为产于我国东北的吉林参、产于朝鲜的高丽参(也叫“朝鲜参”、“别直参”)、产于日本的东洋参和产于美洲与欧洲的西洋参。吉林参及高丽参适用于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较多、舌质淡、脉虚弱等阳虚体弱者;西洋参药性缓和,其补益的特点为凉补,适用于身体乏力、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口干而不思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午后盗汗、舌红绛、脉细数等阴虚型体质者;东洋参与吉林参相似,性温,可补阳,多用于阳气不足的虚寒症患者。按照种植方式的不同,人参又可分为野生人参、园参和移山参。野生人参就叫做野山参。完全由人工栽培的人参叫园参;把野山参移植于园林,或将园参移植于山野生长的人参叫做移山参。野山参的补益功效比人工载培的人参大,但其价格较为昂贵,不适合普通百姓广泛进补。而园参和移山参则是广受群众青睐的进补主品。按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人参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和糖参等。红参是由园参经过蒸熟再晒干或烘干而制成。用此法加工过的人参呈红色,故叫红参。市场上的成品红参有:红参、石柱参(属边条参的一种)等。红参药性温热,具有温阳补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及阳虚患者。而内热较重、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阴虚火旺症状的患者不适合进补红参;生晒参是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用硫磺熏过而成。市售的成品生晒参有:原枝参、光枝参、白干参、种面参、皮尾参等。生晒参药性偏热,具有补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咽干、口燥,神疲力乏,呼吸气短、声低语懒,脉细无力等阴虚诸症。糖参是将鲜人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然后取出晒干的。糖参的主要成品有:糖参、白参等。糖参的作用与生晒参类似,药性平和,健脾益肺,但其价格比生晒参低一些。

  了解了不同品种人参的不同作用,我们就可以按需选用了。

  那么如何进补人参呢?

  常用进补人参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煎汤服用:将整支人参或切成薄片的人参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清水,水稍高于人参。先浸泡20分钟,然后盖上盖子,用火煎熬1小时左右即可。待参汁变温后饮用。这样的药汁有效成分浓度高,因而补益作用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大病过后、邪气已去、虚症严重的患者。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药材,因此用此种方法进补时不宜选用质量好、价格昂贵的人参。

  2.隔水蒸服:将人参切成片或小段,放入瓷碗中,加入大半碗清水,然后盖上盖子,将瓷碗放入加好冷水的锅内。在锅下用文火隔水蒸煮1小时左右即可(注意不要把水烧干)。待温后,饮碗中参汁。用此法一般可将人参反复蒸煮3—5次,直至药汁极淡时为止。用此法进补时可在蒸煮参汤时加入一些自己喜好的其他补品,比如红枣、黑枣、桂圆、冰糖、枸杞、百合等。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人参进补的正确食用方法详解由用户上传并发布。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2011- 东南医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7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