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在世足赛非常自律的态度和礼仪,日本的表现又再度令全世界惊艳。
随着世足赛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日本最终止步十六强,但是日本(Japan)除了让人惊艳其出色的球技,也令全世界看见他们在场外的风范和气度——包含球迷自发性地在赛后清理球场剩余的垃圾、球员自己也把休息室打理到一尘不染的模样,种种行为都令国际刮目相看,十分敬佩。其实这也是每届世界大赛日本人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这一次不过是再次进一步加深此种印记,以及证明不是日本人偶尔为之的行为。
其实一直以来,日本就是个以礼仪为名的国家,就算遇到再纷乱的状况、天灾人祸的危机,他们基本上还是能维持临危不乱的秩序。
像是2011年311大地震时,有关当局在灾后发放配给救援物资、食品,灾民们没有一窝蜂争相强取,反而是有条理、耐心的排队,其它国家可能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时,都很难如此做到。
究竟,为什么日本能经常保持这样的礼貌?
日本有1.26亿人口,绝大多数的人都居住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神户等大城市,熟悉日本的专家强调,当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时,人们必须更懂得如何相处。
同时,和美国(USA)、欧洲等多元文化组成的地区不同,日本当地的外国人很少,所以在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上都非常相似。
「日本被描述为一个国家、一种文明、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和一个种族,是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下,非常同质化的国家之一。」
专家强调,日本人的礼仪是全球非常钦佩的典型特征,之所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可能和这5种因素有关。
1、日本的哲学与宗教文化
对日本人来说,家庭和国家,往往被认为比自我来得更重要,这种想法源自于孔子的儒家思维,千百年来成了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神道教信仰。
因此几世纪以来,日本人从小就被教导要成为一个能替家庭和国家、社会负责的成员。
也许近代年轻人可能对世俗的框架显得冷漠且毫不关心,但大部分人依然保有那种传统礼俗态度——先满足他人需求,再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像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是,老百姓变得比较顺从、柔和,习惯了有规矩、中庸的生活。
2、团体生活和准则
众所周知,日本的文化非常的负责,「对」和「错」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差别,也对任何想要在日本生活和工作的人产生强烈影响,和西方社会最大的不同是,「团体」永远视为比「个人」重要。
若不小心侵犯了那个界线,都会让其他人对你的观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专家说,这在日语本身里就有很明显的体现,有敬语也有非敬语,这使得外国人学习日语常常遇到极大的困难。
然而,这些准则和尊重的好处在于,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使彼此的生活更加的顺利,就像使机器和齿轮顺利运作的润滑油,避免在运作时产生冲突和摩擦。
3、从小的学习和教育
在日本,许多的父母都非常重视传授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以避免自己的孩子替他人造成麻烦,像是遇到长辈要打招呼、有礼貌等,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强调学习社会准则的价值,因为这样的行为就会普遍受肯定。
此外,日本的父母也很在乎亲子关系,会尽可能花时间参与各种活动,这种亲密的关系建立了浓厚的信赖与依靠,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能接受父母的教诲。
而在校园中,师长也经常在潜移默化间教导礼貌的重要性,这也是之所以小学生在过马路时,往往还会跟礼让的车行礼如仪的关键。
4、密集人际相处下养成的习惯
日本是个非常忙碌的国度,特别是在大城市下,人们的生活步调也非常快速且紧凑,在熙来攘往的车站里,繁忙拥挤的列车更是令许多观光客印象最深之事。
为了在这样交集频繁的公共场合里相处,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通常都非常有礼貌,特别是在社会上,也尽量避免各种冲突。 这部分是因为在过度拥挤的城市里,能独处的个人空间非常稀少,所以日本人知道他们需要透过合作、尊重他人,才能让生活更加顺利。
好比说,若在电车上大声对着手机聊天,很可能会惹恼其他的通勤者; 或着穿着邋遢、随便就上路,日本人大多也会觉得非常不礼貌。
5、毕恭毕敬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熟悉日文的人,只要听他们的日常语言,就可以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和什么样「阶级」的人交谈,这取决于年龄以及职场上相互对等的关系。 即便像「早安」这么基本的招呼语,也有非常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在职场上,这样的礼貌则更佳鲜明,无论是对老板或主管,员工基本上都会保持最敬畏的态度,这也是之所以在一个办公室文化中,职位低的人都会对职位高的人鞠躬或敬礼,这是习以为常的事。
也正是在这样整体的文化风气和礼仪教育下,日本人普遍都养成好习惯,也许对外国人来说太过严肃,但也未尝不是这样的根本,才使得日本观光客在国际上都非常受欢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