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3-03-19 06:26:16 浏览:11    

2023年2月最新消息,印度刚刚订购了470架新飞机,包括250架空中客车飞机和220架波音飞机。似曾相识?确实。

  上图,1990年5月31日,中国民航局与美国波音公司在西雅图举行签字仪式,双方达成一笔总金额为40亿美元的飞机订购交易,这是中国民航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批量订购飞机。中国民航向波音公司购买了72架飞机,其中36架为固定订购,另外36架为预订货。下图,2011年中国将采购373架飞机。

所以,如果以订购大批飞机作为一个时间起点来衡量,我们的邻国印度能否实现经济的腾飞呢?

照片由Amit Chivilkar在Unsplash上拍摄

印度人口将要超过中国,但印度不仅国土巨大,而且仍然相当贫穷,尽管过去三十年来它的GDP增长了250%。

来源:联合国 OWID

印度的巨大规模和低收入水平意味着它的穷人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得多。如果你看看极端贫困(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人),这是真的,如果你看看每天生活费不足3.65美元的人数,那就更是如此:

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摆脱贫困。中国是唯一一个规模可与印度相媲美的国家,中国在这里的经验非常令人鼓舞。从1979年开始的四十年里,中国的工业化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戏剧性的减贫;如果这一壮举能在印度重演,那绝对令人难以置信。当马来西亚或多米尼加共和国达到中上收入地位时,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有用的成功故事;如果印度也这样做,它将震撼世界。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初的快速增长是由一系列政策变化驱动的——20世纪80年代的对商业友好的政策,随后是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政策已经达到了推动快速增长的能力极限,经济在2010年代中期出现了放缓。印度走上中国般的轨道,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印度在制造业方面落后,但在出口方面做得不错

印度经济的刻板印象是,它更依赖服务而不是制造业。这实际上相当准确;制造业占经济的百分比低于孟加拉国或越南,趋势线的方向相反:

来源:世界银行

但根据“Chang-Studwell”发展理论——基于《亚洲如何运作》一最重要的是制造业本身,而是出口。不是说“净出口”,即贸易顺差与贸易赤字—而出口是一个国家在海外销售的东西的数量。基本思想是,出口迫使公司提高生产力水平并学习外国技术(通过雇佣外国人、维持海外办事处等)。在这个理论中,制造业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制成品易于出口,也因为制造业有生产力快速增长的机会。

印度实际上在出口方面做得很好——大约和中国一样好,在20世纪90年代也和中国一样好或更好。

来源:世界银行

与此同时,看看出口的构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专长。印度的实物商品出口在低价值制成品和原材料和农产品之间分配相当均匀:

来源:OEC

这里有一些自然资源,也有相当多的人造工业品。是的,这主要是便宜的东西(尽管汽车价值很高,而且里面有一些电子产品)。

但是没有多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装、玩具、家具和电子产品组装。制造此类产品通常是各国开始工业化之路的地方——甚至英国在服装业首次工业化时也开始了服装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将穷人从农场转移到城市。然而,印度并没有真正专注于此行业;其制造业出口更有可能像化学品一样是资本密集型的东西。与孟加拉国形成鲜明对比,孟加拉国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服装行业。孟加拉国让人们摆脱农业的速度比印度快,城市化速度也更快:

来源:世界银行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能对此有所帮助。印度还有一个巨大的出口类别没有出现在OEC图表上——服务出口。世界银行数字表明,印度的服务出口是其商品出口的60%。那真是太大了!印度发展异常依赖服务业的刻板印象似乎是正确的,至少就出口而言是如此。

关于服务,我们真的不知道它们对发展的贡献有多大。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服务在很短的时间内才真正大规模出口,因此没有像制成品那样出口大量服务的国家的长记录。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认为服务不那么有用。

首先,开发取决于聚集效应——生产商、供应商和客户都希望彼此靠近——服务不需要与制造业几乎相同的供应链。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服务产生较小的本地乘数效应(有时称为“外部乘数”),从而减少城市化和产品多样化。

其次,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服务生产率比制造业更难。虽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服务来说都是这样——例如,软件工程和各种类型的研究都算作服务出口,但可能帮助制造业进行快速技术和组织改进。但对于基本上只是互联网向海外传输的本地服务(例如印度著名的呼叫中心)的服务出口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快速技术升级的空间。

基础设施进步很大,教育进展少

莫迪政府自2014年以来所做的政策努力颇具成效。印度需要超越20世纪末的亲商业和自由化改革,由于莫迪和他的政治运动仍然非常受欢迎,他们必须这样做。

促进印度制造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改善基础设施。要制造实物商品,您必须能够将零部件转移到工厂,将成品转移到市场,将工人转移到工作岗位。印度在这个部门长期落后,但21世纪的情况开始好转:

在基础设施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它始于政府建造连接主要城市的农村道路和高速公路。随后,在21世纪初,私营部门领导的重大推动,不仅在道路上,而且在港口、机场、电力和电信方面。莫迪政府继续推进这一基础设施。

2003年至2019年间,该国的道路总长度翻了一番多。自莫迪上台以来,国道的长度急剧加快,从2013年的79,000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141,000公里。从2011年到2020年,印度主要港口的货物量增长了近50%。发电一直在稳步增长,过去十年来,铁路和村庄已经大规模电气化。由于莫迪的大力推动,自来水和厕所的获取量大幅增加。

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不仅对基本生活质量,而且对该国的生产潜力来说也是如此。获得可靠的交通、电力和水是制造业投资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这也将有助于加快印度令人痛苦的缓慢的城市化速度。尽管印度尚未建立与中国同等规模的基础设施,但其在该领域的明显赤字似乎正在迅速得到补救。

其他大型制造商需要的是拥有基础教育,特别是识字和算术的大众。我们倾向于认为低工资是吸引制造业投资的主要因素,但如果工人不能阅读或做基础数学,廉价劳动力并不重要。在这里,印度传统上一直落后,高中入学率低,学校教师缺勤。因此,印度的受教育年限和识字率大大低于越南等同龄人,更不用说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富裕国家了:

为了配合总体基础设施推动,莫迪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开发学校设施。高中入学率正在缓慢上升。但在我看来,为了提高教育和识字率,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在印度制造”还是“为印度制造”

莫迪政府不仅试图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他还进行了产业政策推进。早在2014年就启动的“印度制造”计划是推动制造业的重大努力,基本上涉及放松管制、补贴和吸引外国投资者。然而,到目前为止,结果一直令人沮丧。在过去十年中,印度制造业占经济的百分比实际上已经萎缩。甚至印度的“商业便利性”排名似乎也主要归功于排名计算方式的变化。

为什么印度制造失败了吗?印度的监管环境和商业文化可能不适合这种对制造业的大力推动,而且这个会在中国或越南取得成功。

如果你看看与“印度制造”相关的项目列表,其中大多数似乎都是关于付钱给外国和国内公司,让他们在印度为印度市场制造东西。Subramanian证实,这是重点:

但很明显,政府的新战略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新的工业和贸易政策包括促进国内冠军(主要是非贸易市场,不像韩国财阀,后者必须通过出口来证明效率的考验),[和]提供生产补贴(主要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而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不太可能成为劳动密集型出口繁荣的秘诀。

事实上,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政策,称为“进口替代”,它在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非常流行。为什么会导致替代失败?可能是国内市场制造东西不会迫使公司提高生产力。这无助于他们发现与外国公司相比的比较优势。这并不能促使他们开发新产品。这并不能给他们太多的激励,甚至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吸收外国技术。国内市场是安全、熟悉和缺乏竞争力的,通常不是通过残酷的技术竞争来主导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一项长期资产,但在某些方面,它也是一种短期负债。如果企业在新加坡、韩国或波兰还是穷国时是电子制造商或汽车制造商,就没有一个巨大的安全国内市场可以隐藏。但是,如果你现在是一家印度制造商,即使印度仍然很穷,但国内市场仍然很大,以至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动力更少。如果你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印度需要特别努力地推动其公司为世界创造东西,而不仅仅是为印度制造东西。

莫迪政府宣布了一个新口号:“为世界创造”。据推测,这意味着从生产激励转向出口激励,但是出口补贴不可能是永久性的;并非所有公司都具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所需的条件,那些失败的公司不应该像僵尸一样活着。

经济特区、外国直接投资和印度电子领域

印度已经在尝试使用波兰、马来西亚和中国用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最成功工具之一:经济特区。这些领域拥有特殊的基础设施、较低的监管、税收激励措施,以及对在该地区开设商店的国内外企业的其他激励措施。

经济特区有很多优势。如果监管过度(印度可能也是如此),经济特区会给政府一个借口,在狭小的地区内基本上放松管制。如果国家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印度仍然如此),至少可以在经济特区内和周围拥有出色的基础设施。经济特区还利用了工业集群的经济性——他们将人才集中在小区域内,并将供应商聚集在需要其产品的公司附近。最后,它们是一种广告方法——著名的经济特区是跨国公司知道他们可以去业的地方。

2000年,印度建立了几个“出口加工区”,并于2005年将其升级为经济特区。这些区确实产生了积极的经济影响;Hyun和Ravi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发现,印度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内促进了比这些区规模的几倍的地区内的经济活动”,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但总体而言,人们的共识是,印度的专属经济特区令人失望,总体而言,印度吸引了一些外国直接投资,但相对于其经济而言,不如马来西亚、波兰和越南等新兴发展明星:

来源:世界银行

对经济特区的一个抱怨是,他们鼓励对服务出口进行投资。毕马威的报道:引入经济特区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对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然而,近年来真正获得势头的行业是IT/ITEs部门......运营经济特区数量最多的是IT......电子硬件,[以及]半导体和电信设备部门,约占印度经济特区的60.42%。因此,最初推动制造业的重点没有实现,服务出口、IT软件、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等组装部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苹果及其合同制造商将多样化采购渠道,正在将一些iPhone和iPad生产转移到印度,所以印度的一些专属经济特区专注于电子硬件。

一个问题似乎是印度经济特区规模小。中国只有20个这样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或省;印度有数百个经济特区,但是它们很小。小规模在许多方面违背了经济特区的基本目的。如果想绕过繁文缛节和监管,在整个城市这样做比在办公室园区里要好得多。如果想利用集群的好处,应该确保集群足够大,以容纳整个供应商生态系统。如果想让跨国公司的经理知道特区的名字,应该只有几个名字,而不是几百个。

印度的发展似乎既具有心理动力,也具有经济势头——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知道他们可以实现快速增长,他们的欲望就会被激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改革并没有让印度一路发展起来,但他们给了印度人25年的黄金期。没有宏伟的统一的经济发展理论——每个国家的情况、资源和挑战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它们可以相互借鉴有用的例子和想法,但最终每个国家的财富之路看起来都会有所不同,对印度有效的方法与对中国有效或对越南或孟加拉国有效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让我们对印度接下来的发展保持关注。

作者:htb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打赏